【影音】印象台灣記憶圖騰 西螺大橋五十年代「拾圓紙鈔」廣播教父石川「在地文化」
1960年民國49年拾圓台銀紙鈔印有西螺大橋。1952年12月底完工、1953年1月正式通車的西螺大橋,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,該大橋的完工完全來自美援。被譽為「遠東第一大橋」。這也是台灣目前為止唯一一座登上台銀國幣的橋樑。
1951年春,美國國務院核准130萬美元購買鋼材建設大橋。惟美援該款項並非匯入國民政府而是匯予西螺鎮長李應鏜。廣播教父石川在微微笑廣播網與番薯台TV「台灣在地文化」的廣播中介紹西螺大橋的典故:在網路社群分享熱烈。
#石川 旁白:彼個年代,是喊口號的年代,也是美援的年代。台灣若無靠美援,會使講慘到無佛通好燒香。彼陣口號連天,建設無半撇,蔣介石頭殼內干焦想欲反攻大陸「一年準備、二年反攻、三年掃蕩、四年成功」。有印象否?「我相信很多人印象深刻才是」。
石川續說:有個台灣人非常有有眼光,就是西螺鎮長李應鏜,伊不僅向蔣介石建議建西螺大橋,佇真早以前也寫批(信)給美國單位向美國政府申請美援,分析西螺大橋的重要性。美國總統杜魯門嘛聽了感覺真有理,佇韓戰爆發前一個月,美援百三萬美金專案通過。
一般慣例大橋落成,橋墩一定有題名某年某月完工啥物人爭取建設的。著落啥物人的名。西螺大橋落成最大功勞者著是鎮長李應鏜,照理講建碑留名嘛應該留鎮長李應鏜。結果有較奇怪,獨獨有題講西螺鎮長、無留李應鏜大名。使人百思莫解,這段歷史講予逐家知。有網友大讚西螺大橋完工落款鐫刻「西螺鎮長」並未寫上力爭美援的推手鎮長李應鏜,看的見早期台灣地方仕紳社會賢達的大度與不居功。
#西螺大橋,日治時期倡議興建後因戰爭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。戰後,國民政府時期為反攻大陸並無意建西螺大橋。魚夫也曾在自製影音介紹:「正愛台灣,不可不知李應鏜-西螺大橋的推手」。另李應鏜先生女兒李雅容女士也曾與談西螺大橋的建造過程….